泉州旅游攻略—闽台缘博物馆-福州大学城社区

泉州旅游攻略—闽台缘博物馆泉南厦漳

集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泉南厦漳 2016-12-14

近米jmeet,八闽风月,旅游,泉州,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博物馆二楼为我馆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2889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临时展厅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及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动的平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机构规格为副厅级,该馆承担对台文史资料的收藏、研究、展示、宣传和交流等功能,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专题博物馆。内部机构9个,其规格均为副处级。


博物馆详解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泉南·厦漳·老乡

qq群


公众号,微信

汇鱼网海峡创乐汇
汇鱼网海峡创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