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我不是最好的编剧,但是我非常擅长教别人讲故事导演/编导
罗伯特.麦基对故事有天然的敏感。他出生于美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电影,对其中的故事深深着迷。6岁的时候,他叫妈妈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会提出具体的要求:
“妈妈,你可以讲个有完整故事结构,又有变动性的故事给我听吗?”
7、8岁的时候,麦基的爸爸就会让他读些伊索寓言、希腊神话,读完之后再让小麦基复述给他听,他绘声绘色地讲述,每次都令父亲惊叹。
9岁时,麦基就开始登台演出。文学,戏剧,电影从未在他生命中消失过片刻。在取得英国文学专业学位后,1979年罗伯特.麦基搬去了洛杉矶,成为了一名好莱坞编剧。不过,在1980年代,他的编剧生涯相当灰头土脸,在电视台里做一个小编剧,整天都要为生计奔忙,并不起眼。
直到他写完剧集《起诉公民凯恩》(J'accuse Citizen Kane)的剧本并因此获得英国金像奖后,他的编剧事业才开始有所起色。
1、 如何塑造一个活灵活现的主人公?
罗伯特·麦基:
“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
观众绝不会有耐心奉陪一个不可能实现其欲望的主人公。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相信他们自身的生活中会有此事。没有人会相信,他就连实现愿望的最小希望也没有。一个主人公如果绝对没有希望,如果毫无能力满足其欲望,那么他便不可能激起我们的兴趣。
2、 如何做出自然而然的解说?
罗伯特·麦基:
“解说的技巧在于无形。”
“展示,不要告诉”这一著名的原理便是问题的关键。
千万不要将话语强行塞入人物的口中,令他们告诉观众有关世界、历史和人物的一切。而是要向我们展示出诚实而自然的场景,其中的人物以诚实而自然的方式动作言谈……
而与此同时,却间接地将必要的事实传递给观众。换言之,将解说戏剧化。戏剧化的解说首要目的是推进直接冲突,次要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急于求成的新手会颠倒这一顺序,将解说职能置于戏剧必要性之前。
3、 如何让情感体验新鲜不腻?
罗伯特·麦基:
“我们对某事的体验越多,它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少。”
情感体验若是来回重复,便不可能产生相应效果。
第一个蛋卷冰淇淋味道很爽;
第二个也还不错;
第三个会让你恶心。
我们第一次体验一种情感或感觉时,它能产生完全的效果。如果我们试图立即重复这种体验,那么它所产生的效果会减半,甚至不及一半。
4、 何为故事的冲突法则?
罗伯特·麦基:
“若无冲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可能向前发展。”
冲突之于故事讲述,犹如声音之于音乐。故事和音乐都是时间艺术,时间艺术家最最艰难的唯一任务就是要勾住我们的兴趣,始终如一地保持我们注意力的集中,然后带着我们在时间中穿行而又不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音乐中,这种效果是通过声音来达成的,故事的乐音就是冲突。
5、 激励事件的作用?
罗伯特·麦基: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是一个‘大钩子/’。”
它必须在银幕上发生,因为这是一个激发和捕捉观众好奇心的事件。由于急欲找到戏剧大问题的答案,观众的兴趣被牢牢勾住,而且能一直保持到最后一幕的高潮。
6、 亘古不变的故事要义是什么?
罗伯特·麦基:
“所有的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
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对抗力量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这便是亘古不变的故事要义。
7、 如何让故事真实可信?
罗伯特·麦基:
“真实可信取决于‘讲述细节/’。”
当我们使用少量精选的细节后,观众的想象会自然脑补其余,完成一个可信的整体。只要我们不给观众怀疑的理由,观众就会相信。
8、 要不要写对白?
罗伯特·麦基:
“写作电影对白的最好忠告就是‘不写/’。”
写作每一个场景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应该是:
我如何才能以一种纯视觉的方式写出这个场景,而并不要诉诸对白?
遵循回报递减定律:
你写出的对白越多,对白的效果越小。
如果你连篇累牍的全是讲话,让人物走进房间,在椅子上坐下,不停地说呀说呀说,精美的对白时刻就会被掩没在这些雪崩般的话语中。但是,如果你为眼睛而写作,当对白在必须出现的时候到来时,它就会激发兴趣,因为观众已经在饥渴地等着它。
凸现于大片视觉形象中的简约对白更具有力度和分量。
9、 高潮的重要性
罗伯特·麦基:
“最后一幕及其高潮必须是最最令人满足的体验。”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是在时间中度过的。所以,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而不是造型的艺术。所有时间艺术的第一大训诫就是:
“汝必留最佳于最后”。


191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