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造剧本中的结构,别说你之前都懂导演/编导

/ 华南女子学院传播学院导演/编导 / 2016-07-15

编剧,剧本,编剧技巧

一个剧本,要想让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下去,不仅需要剧作者们写作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剧作者构造剧本中的结构。

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整合情节的一种系统,用一种类似线性的关系把事件以及事件及意外等连接起来组建成完整的剧情。

那么怎么样才能掌握一定的方法灵活地构建结构呢?其实剧作家们对叙述进行规整的操作,还需掌握下面几个环节:

1结构体系的机能,比如说省略、闪回、蒙太奇等,这些对时间感和延续性的表现具有很大的作用。

2特殊戏剧情节的运用。比如说情节的迅速推进,突发的转机,以及次要情节的运用。再如悬念和按时间顺序对事件所作的叙述。

3多幕剧。比如三幕剧。

4危机、冲突、高潮和问题的解决等传统戏剧元素。

 

1.       省略

在剧作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省略的使用,省略是剧本中常用的元素之一。

对于省略,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编剧们有意识地漏掉的信息、情节甚至是故事,在后面的剧本情节逐步展现。

对于情节之间的省略。这应该引起剧作者的注意,因在这种省略是情节之间被有意识地省略掉的过渡,也是故事情节之间的特点。比如:内景屋中白天之后到外景街道傍晚,这是一个剧本中叙述的连续两场戏,但可以看出并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的。有些时候,两场情节在时间上可能是连续的,但可能发生地点是不同的。

对于情节之中的省略。比如在剧本中当人物处于他自己的房间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叙述出他的所有动作,而应该关注人物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动。在1925年影片《七次机会》中运用省略来表现时间的进程。巴斯特.基顿首先运用省略来迅速地表现一只小狗的长大过程。而1940年电影《公民凯恩》中,圣诞快乐,新年好……”这句话反复地出现。当小凯恩8岁的时候,他的老师赛切尔那个时候20出头,温和地说:圣诞快乐,新年好几幕之后,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成年后凯恩,20出头自言自语着一样的话。

从上面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省略本质上是一个结构性的工具。省略的运用推进了叙述,同时还能让剧作者最快到达剧情的核心内容。每段情节必须分为开端和结尾,省略的作用事实上就是凝缩了情节及叙述的元素,最明显的就是删略掉开始和结尾的部分内容。

一些专业的剧作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写作方法:在情节开端可以稍费笔墨来介绍必要元素的细节信息,以及在后面重复叙述,之后就毫不留情地删掉所有剧作家与剧情发展无关的剧本情节和叙述。

省略的反面可以说就是扩展不过在剧本中并不是很常用的。在西部片中,我们会在一些表现决斗的情节中看到这种手法的运用。在这些情节中,剧作家对开枪决斗展开非常细致的描写。因情节的需要放慢速度,持续到枪声响起为止。在1968年影片《眩晕》中,当斯科蒂再一次找回了他的爱人玛德莱娜后的长吻,也是使用扩张手法的很好例子。

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同步通常出现在人物交互关系的时候,这会给观众带来一种连贯的感觉,而且让他们更加深入剧情。细细体会回味。如影片《未路狂花》、《沉默的羔羊》和《性、谎言和录像带》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2.       闪回

开放性闪回指的是短时间回到以前的叙述或者以前的人物。不过在这种闪回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方法,也失去在电影叙述曾经的地位。在许多的现实作品中,一些懒惰的剧作者倾向于这种方法叙述给观众一些漏掉的信息,而不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结构安排的。不过因为闪回在好莱坞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叙述手段,它存在一定的意义。

对话性闪回,在情节的开端故事主角就成了叙述者向观众讲述他以前的经历一样。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情节展开之前就强迫观众知道作为故事基础的所有故事内容。

视觉性闪回指以银幕的形式展现之前发生的片段。比如《公民凯恩》、1969年《小巨人》、1977年《安妮.霍尔》都是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开篇的影片。

开篇性的闪回容易和序幕混淆。因序幕出现在影片开始,而也在情节之前发生的事情。但序幕与闪回的不同在于它并不返回到正在进行的事件上,而发生在第二个场景之前一个来回或者是几年的一个事件。准确地说在叙述两个相隔时间较长的事件时运用了省略的手法。比如《眩晕》、1948年《2001:太空漫游》都是运用这种手法。

叙述过程中的闪回与开篇性的闪回并不一样,因为它们相对于开篇性闪回来说戏剧性更强,而开篇性的闪回则多是信息性的。对叙述中的闪回最成功的使用,就是能通过闪回对人物心理和性格进行更深刻到位的叙述,从而使得人物更加丰满充实。

在闪回方面又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观众对于闪回的感觉像是回到了人物的过去生活,所有叙述的过去都被观众认为是真实的。如1950年希区柯克的《欲海惊魂》也运用这种观众对于闪回的真实性的认识,捏造了过去的事实达到了另一种效果。闪回从它的性质来说,会使故事情节减慢或者暂停,因为把人物活动定位在过去而不是现在。

3.       情节发展

在探讨时间手法后,要有必要对事件叙述的分配和时序性管理。

叙述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对所有戏剧元素、信息、主题进行处理,使它们融为一体成为戏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对长度、复杂性及场景时序的控制。场次的筛选和安排顺序都能决定情节,同时也确立了剧本的结构。

比如:在一个情节通常在时间上连续的五个场景组成:

1  一个女人被暗杀。

2  她的丈夫被捕并被起诉有罪。

3  丈夫的情妇找到了证明他有罪的证据,但她决定帮组他。

4  男人被宣布无罪。

5  男人和情妇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了加拿大。

在第二个情节由五个时间上连续的场景组成:

1  一个女人被暗杀。

2  她的丈夫被起诉有罪。

3  他的情妇在整个过程中帮组了他。

4  他们一起离开自己的国家并去了加拿大。

5  在加拿大情妇发现男人有罪的证据。

从上面的两个情节可看出不同在于,发现男人罪证的场次被放到不同的位置,这样把主角是同谋罪犯的情节变成了主角是无辜者的故事。可以看出每个场景又它不同的结构,像影片的基本结构一样有开端、有发展、有结局。

4.       次要情节

次要情节是支撑主题的戏剧元素,处于主要情节的外围,通过波折、人物对主要情节进行强化,使主要情节更加突出。次要情节为主要情节而存在的,而随时与主要情节保持一致,但做到不离题并不够,还要做好配角。

1987年影片《致命的诱惑》、1944-1945年影片《逃亡》和1985年影片《回到未来》,这些影片次要情节几乎很难被觉察,但它们与主要情节呼应非常默契。

1989年影片《八音盒》中次要情节的安排使主要情节更加鲜明而有光彩,主题更加突出。安妮.塔尔波特是一个律师,他的爸爸迈克尔.拉兹诺被指控为二战时在匈牙利犯有罪行,于是迈克尔要求安妮为自己辩护。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以法庭为背景而展开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律师与被告人之间曲折矛盾的关系。同时影片的次要情节独到地揭示出父亲在战争中的罪行,这对其儿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应该继续为自己的父亲辩护吗

5.       转向

转向通常指的是无法预见的叙述方向上的突然转变。通常说戏剧中的转向是厄运的昭示。转向的功用在组织上一定是必要的而可能的。转向的另一个功用就是它能够大大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并激发其对于人物命运走向的兴趣,不过这个手法要运用适度。

1954年电影《恶魔》中,在浴缸里淹死了校长之后,尼古拉和克里斯蒂娜把校长尸体扔到了游泳池里。当游泳池水放干之后,两个女人惊奇地发现,校长的尸体不见了。这一情节的转向,让剧本人物和观众大吃一

1960年影片《精神病患者》中,玛丽安.克兰从自己的老板那骗走了四万美元,然后开车潜逃。但由于内疚心里折磨,她最终在一所远离公路的汽车旅馆停下并决意回去,没想到却在这个旅馆里遇害。这样的情节突转使影片的意义加深,从而引出其表现的残酷的讽刺效果,同时也鲜明强烈地展现主人公行动开始时就注定的结果。

情节的转向和突变是很难区分的,后者可能更加出于意料。突变经常是缺失真实性的,很多为了推动情节而人为设置的。很多剧作者无法为冲突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于是就选择一种不合逻辑的方式处理情节。

6.       悬念

剧作者在使用悬念的成败与否取决于为其所做的铺垫。

悬念的基础就是观众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且并不希望发生而剧中人却并不知道。因此剧作者就要注意当他决定在叙述中运用悬念的时候,要改变一下思路,尽量从观众的角度进行构思。

7.       三段式结构

总的来说,美国的职业编剧、戏剧艺术专业的教授及讲授剧本写作的杂志,都一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当代剧本创作建立在人物的决定论上,认为人物的意志意愿才是推动情节的动力。于是形成了两个戏剧叙述体系:一方强调情节的结构,而另一方欧洲随意进行人物的构建。

实际上,欧洲的电影结构同样是在一个潜规则下运行,那就是三段式。对于三段式最早的定义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不管是三段式、两段式,或是其他,最终强调的是编剧的技法、结构。也就是说在于如何管理整体的戏剧叙述,这是在剧本创作中最难把握的一点。对于这个难题,希德.菲尔德所提出的就广泛使用三段式的结构。

菲尔德的范式论述中是通过120页的剧本为例描述的。

开始:第一段,展开,1——30页。

中部:第二段,剧情发展,30——90页。

结尾:第三段,冲突的解决以及结尾,90——120页。

1)第一段

在第一段中编剧会尽可能地提供给观众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加强对于剧情的理解,包括主题、环境氛围、人物、场景、表达风格和全剧的基调。在菲尔德的前15页就完成上述元素的交代,同时也开始情节的展开,通过一些疑点来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第一段经常以一个突发的事件作为结尾,从而过渡到第二段的情节上。

2)第二段

第二段是最长的一部分,伴随着一系列剧情的变化,剧本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情节被越来越猛烈地推向高潮,而高潮也就意味着临近尾声。第二段是情节发展的部分,充满着冲突以及障碍和困难,主人公不断地进行克服和超越,全剧的主旨得到了深化。通常来说第二段以一个转折点开始,这个转折点是对剧本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的事件,是情节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元素,因为它推动整个剧情朝着一个观众无法预知的新方向前进。

3)第三段

第三段的作用是让冲突全面爆发,将情节带入高潮,其长度短于第二段。剧作者们特别注意,因为所有的故事线索以连贯的方式集中到一起,剧作者对情节的结局胸有成竹的。

在剧本的结构中,剧作者们经常用到一些创作手法。比如说省略、闪回以及情节中的主要情节、次要情节、转向、悬念及三段式的运用,这些创作元素合理的使用,会让剧本更加严谨,也会让剧本情节更加充实。不管那种手法,只有剧作者准确地植入到剧作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公众号,微信

汇鱼网海峡创乐汇
汇鱼网海峡创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