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连载——桃源“蛇脱壳”古阵法
发祥于南安丰州桃源的太祖拳,溯源于唐,定型于宋,盛于明清,是泉州南少林五大拳种之一。是见证我国南少林在泉州的有力证据。其基本特征为:刚柔相济的风格,注重实战的招式,生产生活用具都可成为武术器械,特别是保留有独特的“蛇脱壳”阵法,为我国武术界所独有,且千年来一直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对我国武术的悠久历史具有研究价值,值得保护。
中国古代野战的战斗队形称为“阵法”,泉州地区自古以来习武成风,在南安丰州镇桃源村,世世代代演练一种古老的阵法,称为“桃源蛇脱壳阵”。
所谓蛇脱壳阵,即队形演练采用两行纵队,两队逆向推进,按套路绕阵,队员依序不断交换对手,一个一个过招,犹如蛇脱壳一样,一节一节地行走。参加演练人数不限,器械可以是各种传统兵器和家具、农具,通称为“家私”。
桃源的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桃源傅氏始祖傅实,字仲诚,生于唐咸通七年(866年),祖籍山东济州,迁居河南固始县,唐僖宗(873—888年)授武威军节度招副使,驻兵泉州,建第宅于泉州仁风门外凤山南麓,后来舍府第建护安院,为泉州南少林“镇国东禅寺”的前身,自己则带领队伍驻扎丰州周井堡,即后来的桃源村,演武修文,演绎成风格独特的拳种,俗称桃源拳。傅氏一族本来就是武人,战事平息民生安定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练武的习惯。至宋代不断完善,传习“太祖拳”,并大体定型。
相传蛇脱壳阵阵法是由明代泉州人俞大猷所创的“独轮车”阵法演变而来,是应对倭寇纵深的疏散队形作战特点,克敌制胜的阵法。明代,倭寇屡犯东南沿海,泉州地方迄无宁岁,进一步促使“太祖拳”的普及和提高。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傅姓裔孙傅应嘉,身怀“太祖拳”绝技赴省乡试武举,得中第二名武举人,授“把总”武职。正值倭寇猖獗扰害沿海诸县,傅应嘉受命协同俞大猷、威继光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倭寇闻风丧胆。当时有“俞龙戚虎傅蛟龙”之誉。 由于抗倭战术上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拳法阵势——桃源拳蛇脱壳阵。
在桃源村,很多农具和家具,如板凳、耙子、扁担、锄头、雨伞等,信手拈来都可以成为兵器,并且每种农具家具都有自己特殊的打法和套路,桃源拳融入太祖拳刚柔相济,以实战、实用的精髓,既承袭北少林北方人身材膘悍的刚烈拳法,又融合了“下南人”灵活机敏的步法,出手快,转门快,一招一式都不虚晃,招招致用,风格鲜明,并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