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连载——广泽尊王信俗
诗山凤山寺所祀奉的广泽尊王,姓郭,名洪福,后唐同光初年(923)出生于安溪金谷。凤山寺自建寺以来,香火鼎盛,起初分炉13处,接着凤山寺周围乡村各个角落都有供奉“广泽尊王”的。“广泽尊王”的崇拜活动更随南安人移居海外而外传,影响延及台湾、香港、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文莱和泰国等地。新加坡,供奉广泽尊王的寺庙除凤山寺,还有另外15座。广泽尊王在台湾一直是最受崇信的神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广泽尊王庙宇600多座。
广泽尊王
俗名郭忠福,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二月廿二日。七岁时为葬父而卖身于杨财主家。他牧羊俸母,与依娘两小无猜,乡邻称为郭孝子。三年后,经堪舆大师授计指点,母子离开杨府,来到南安诗山郭山下,寻得栖身之所。有一天,忠福为母寻药时在一加蕉藤上坐化,时年十六岁。人们嘉其孝,怜其殇,在其坐化处立庙,是为“凤山寺”;奉其为神明,敬曰“郭圣王”。
大孝成神后的郭圣王,为了爱情,历尽艰难,终与依娘共结天盟,并生下十三太子。郭圣王扬善抑恶、抗倭杀敌,治病驱邪、爱乡惠民,成为远近乡人的保护神;皇帝也敕封其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时光荏苒,随着闽南民系的不断拓迁,广泽尊王信俗也越过海峡、分炉台湾,漂洋过海、远播东南亚。
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谢万智说,《广泽尊王》是一个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闽台民间的传奇故事,它不仅作为闽台共同信仰,而且还是福建四大信仰之中最早形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闽南人或台湾人给孩子“过十六岁生日”的习俗,正是源自于此。
那么,闽台地区至今保留的“过十六岁”习俗,与广泽尊王又有何渊源呢?原来,广泽尊王由少年儿童保护神而衍变为多功能神,家长将孩子“托付”郭圣王,平时生日时要拜圣王,至十六岁要“洗契”(解除“托付”契约)。其中,台南市永华宫做十六岁习俗正是渊源于泉州做十六岁习俗,即与广泽尊王十六岁升天为神再投胎出世,十六岁中举身亡有关。
泉州移民到台,为祈求子孙平安,孩子出生之后,多至广泽尊王庙祈福,并举行“拜契”仪式,请求郭圣王、圣王妈、七娘妈等诸神庇佑,至十六岁那年七夕时,于家中做完十六岁仪式后,必至庙中向诸神“谢恩”。于是,“谢恩”、“洗契”等“成人礼”之后,也就意味着孩子过了十六岁从而进入成人阶段。
信俗有待保护
广泽尊王寺庙所在的凤山寺位于南安诗山镇,目前凤山寺已成为大陆、台港澳、东南亚地区广泽尊王信众及市民们向往的著名朝圣地。广泽尊王信俗的价值包括完整保留古老的祭典仪式,保护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保留了闽台地区“过十六岁”的独特习俗和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
然而,广泽尊王信俗在年轻人中逐渐陌生,特别是“过十六岁”习俗,只有在部分地区保留。能够全面掌握祭祀仪式整个过程的人不多,需要培养祭祀仪式的传承人、主祭人。此外,作为阵头表演的民间音乐、舞蹈、体育、游艺、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也出现老化现象,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作为道场、法事的仪式也需要保护,特别是道教音乐、佛教音乐需要抢救、记录。信俗的传说需要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