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连载——纸扎艺术


一提起“纸扎”艺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纸扎”总是寄托着老百姓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愿。“纸扎”艺术见证着人世的更迭变迁,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近2007年,在南安市公布的首批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纸扎”名列其中。


近米jmeet,八闽风月,旅游,南安,纸扎


流行于闽南一带的纸扎工艺俗称“糊纸”或称“纸签”,据老艺人世代相传,纸扎工艺起源于唐代,以后相习成风,由贵族而流传到民间。纸扎工艺一般可分为“坐艺”和“站艺”两大类、五大种。“坐艺”是属于(彩)扎人物、飞禽、走兽等小巧玲珑方面的艺术品,可以坐下来运用巧妙的手法,细细地剪、轻轻地贴;“站艺”是属于纸扎建筑物等大型的造型艺术,需要站起来搞,甚至要站到高凳子


上去。所谓五大种:一扎骨,二包堆,三剪贴,四框线,五画笔。


5月29日,笔者慕名来到南安市省新镇南金村“纸扎”老艺人尤福来、尤芳斯兄弟俩的家中进行采访,从中去揭开“纸扎”这一民间艺术的神秘面纱。尤福来今年67岁,弟弟尤芳斯今年61岁。据他们介绍,“纸扎”在他们尤家至少传承了100多年的时间,在他们十三四岁时就与爷爷学习“纸扎”的手艺。开始是跟着大人做一些“扎骨”、“框线”的粗活,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已基本掌握了“纸扎”的全套技艺。他们深有感慨地说,“纸扎”是一种很动脑子的活计,需要心灵手巧,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书法、人物结构造型、历史典故、建筑学、美学等知识。


近米jmeet,八闽风月,旅游,南安,纸扎


一个出色的“纸扎”师傅,能够凭经验和感觉,用竹条和彩纸扎出千变万化、形象各异的人物和景观。在采访中,尤福来兄弟俩当场演示了纸扎人物的绝活,只见他们先用面粉糊把纸团搓捏成一个人物骨架,然后用彩纸折叠成四肢和衣衫,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组装、粘贴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一樽古典人物像已制作完成,其形态逼真、富有动感。


近米jmeet,八闽风月,旅游,南安,纸扎


尤芳斯笑着对笔者说:“制作人物像关键要形似,比如八仙中的吕洞宾背上是佩着一把剑,千万不能把他变成手里拿着拐杖,不然就变成铁拐李了,那样内行人就会笑话你。”


近米jmeet,八闽风月,旅游,南安,纸扎


还有,在彩扎大型建筑物时,从主体结构到每一个景观都要注意对称,而且要与实物相仿,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在交谈中,尤福来兄弟俩也露出了对“纸扎”这一民间艺术的隐忧,他们说,现在做“纸扎”这一行当的,大多是已经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普遍对此不感兴趣,宁愿到工厂打工也不愿做这个很需要耐心而且收入少的活计。他们表示,“纸扎”是一门世代相传的技艺,不能在他们手中失传,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努力。


泉南·厦漳·老乡

qq群

为您推荐